非遗美食霍州年馍“蒸”出大产业

转载 特色品牌 35
 中国食品报

本报记者  郭  伟

  近年来,本着“小馒头做成大产业,霍嬷嬷进入大市场”的目标,山西省霍州市加快推进霍州年馍向产业化、规模化、集群化迈进,打造“霍嬷嬷”区域公共品牌,推动区域特色产业发展,做大做强以霍州年馍为主导的食品加工特色产业集群。

  作为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霍州年馍已有数百年历史,其 *** 工艺独特,发面不用碱,而是采用传统酵头,经过多道工序,历时3天发酵而成。古老的技艺使得霍州年馍口感醇厚、麦香四溢,且造型丰富多样,蕴含深厚的文化寓意。过去,霍州年馍主要作为春节期间的传统美食,在当地家庭的餐桌上扮演着重要角色。随着时代的发展,霍州市敏锐捕捉到这一非遗美食的经济潜力,将其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,大力扶持年馍产业发展。如今,霍州年馍畅销全国,已经成为霍州市的一张亮丽名片。

非遗美食霍州年馍“蒸”出大产业-第3张图片-

工人们在生产车间 *** 年馍

  近年来,霍州市以非遗食品产业为突破口,通过政策扶持、技术创新、品牌建设和产业融合,实现了从传统美食向特色产业的转型升级。

  为推动霍州年馍产业持续、健康发展,霍州市 *** 了一系列扶持政策。 *** 组织开展年馍 *** 技能培训,邀请专家为从业者传授先进的 *** 工艺和管理经验,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年馍 *** 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。在品牌建设方面,霍州市积极举办各类年馍文化节、展销会等活动,加大对霍州年馍的宣传推广力度,不断提升霍州年馍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。

  为提升霍州年馍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,霍州市制定了《霍州年馍 *** 规范》等标准,与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及科研院校合作,开展技术攻关。科研团队深入研究年馍的发酵工艺,采集了10多种传统民间老酵头,筛选优势菌种并反复试验,成功将发酵时间从3天缩短至1小时,同时改良了年馍的口感,使其更加符合大众口味,为打开全国市场奠定了基础。在包装方面,霍州市研发了无菌热包装技术,年馍的保质期在常温下延长了一个月以上,大大提升了产品的销售半径,让更多的消费者能够品尝到这一美食。

  霍州市搭建了电商销售平台,实行订单式生产,有效解决了产品销售的难题。同时,霍州市还推行“ *** 工厂+ *** 厨房”的生产模式,吸引了全市120余家加工实体加入,形成了产业集群。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,霍州年馍产业实现了规模化、标准化生产,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,还保障了产品质量。其中,霍州市霍嬷嬷食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资100多万元建设了花馍生产车间,研发了节庆、祝寿、礼品等系列花馍,进一步丰富了产品种类,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。

  霍州市还积极探索“年馍+文旅”的发展模式,将年馍 *** 与乡村旅游相结合,打造了一批年馍文化体验基地,让游客在品尝年馍的同时,还能亲身参与年馍 *** ,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。以霍州市师庄乡冯南垣村为例,该村将年馍加工作坊升级为加工厂,实现产业迭代升级。游客来到这里,可以参观年馍 *** 车间,学习年馍 *** 技巧,还能品尝到刚出锅的年馍。同时,村里通过举办非遗表演、文旅体验等活动,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,进一步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。

  此外,霍州市还挖掘年馍文化内涵,开发了一系列以霍州年馍为主题的文创产品,如登高馍、枣花馍毛绒 *** ,年馍造型的 *** 葫芦等,这些文创产品不仅深受游客喜爱,也进一步提升了霍州年馍的品牌影响力。霍州年馍体验馆在原师庄乡老粮库的基础上改造而成,室内布展面积1100平方米,有功能服务区、年馍文化展区和可容纳200人同时参加的年馍技艺体验及年馍研学教育区。

  霍州年馍产业的蓬勃发展,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增长,还为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。许多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,既增加了收入,又照顾了家庭。据统计,2024年霍州市已发展年馍企业、作坊153家,年馍产量达3万吨、产值超2亿元,带动了5000多人就业。未来,霍州市将继续深耕非遗食品产业,不断拓展产业链条,提升产业附加值,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。

 


标签: 霍州 美食 产业

抱歉,评论功能暂时关闭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