湖北浠水蛋鸡产业里的“土”“特”“产”致富经 - 地方特产 -

湖北浠水蛋鸡产业里的“土”“特”“产”致富经

转载 地方特产 1
中国食品报

本报记者  王佳仪

  产业振兴,乡村才能真正振兴。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。近年来,各地在积极发展特色产业的过程中,深入挖掘地方特色,在“土”“特”“产”上下功夫、做文章。近日,记者走进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关口镇,采访了方庙村蛋鸡产业乡村振兴带头人聂星星。

  10月22日清晨,方庙村的蛋鸡 *** 里,自动化传送带有条不紊地运转,一枚枚光洁圆润的鸡蛋顺着传送带落入收集筐,经分拣、消毒、包装后,被送往武汉、上海等地。“目前,基地的散养鸡规模达1.5万只,笼养鸡规模达10万只。”湖北蓝千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聂星星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,脸上满是欣慰。

  作为农业大县,浠水县有着悠久的蛋鸡养殖历史,过去长期面临“散养为主、效益低下、污染严重”的发展困境。近年来,当地锚定乡村振兴战略目标,以发展“土特产”为指引,将蛋鸡产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来培育,从“土”里挖潜力、在“特”上做文章、向“产”中要效益,走出了一条“小鸡蛋撬动大产业、大产业激活乡村振兴”的特色发展之路。如今,浠水县共有523家蛋鸡规模养殖场,蛋鸡存笼1860万只,年产鲜鸡蛋27.8万吨,已形成涵盖育雏、养殖、饲料、兽 *** 、贸易、加工等环节的全产业链,带动超7万人增收。

  “土”:立足本土资源, *** 养殖与生态双重难题

  “浠水地处长江中游冲积平原,气候温润、水源充足,特别适合蛋鸡生长。”聂星星介绍,4年前她来到方庙村时,看到成片的板栗林,就萌生了在板栗树下养鸡的想法。

  彼时,浠水县的蛋鸡养殖以散户为主,全县3000多户养殖户遍布各个村落,多数养殖户缺乏环保意识,将鸡粪随意堆放,不仅污染了土壤和水源,还易引发邻里矛盾。为 *** 养殖规模扩张与生态环境保护间的矛盾,浠水县首先从“土”字入手,立足本土自然条件与产业基础,打出了一套“科学规划+模式创新+政策引导”的组合拳。当地 *** 在全国率先启动畜禽养殖污染专项整治工作,严格划定禁养区、限养区和适养区,全面推广层叠式标准化“124”养殖模式,引导蛋鸡养殖向绿色化、集约化、标准化、规模化转型。

  “以前没人要的鸡粪现在成了有机肥。”聂星星介绍道,“我们的鸡粪会再利用,加工成有机肥,供给周边的果蔬种植基地。”如今,浠水县蛋鸡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90%以上,居湖北省之一,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安装率达到100%,鸡粪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%以上。

  在方庙村,聂星星的创业故事更是“本土资源变现”的生动范例。2018年,在外经商多年的聂星星回到家乡,发现村里有 *** 闲置荒地,且地处北纬30度黄金养殖带,山清水秀、远离工业污染,是发展生态养殖的理想之地。“当时村里交通不便、土地零散,没人愿意来投资。”聂星星说,“但我觉得家乡拥有‘宝藏资源’,只要解决了交通和土地问题,就能把优势发挥出来。”

  在当地 *** 的支持下,聂星星通过土地流转,整合700亩闲置荒地,建成了集散养鸡养殖、全自动工厂化养鸡、果树种植于一体的产业基地。为了打通运输通道,她拿出50万元,修通了一条连接省道的“产业路”。“路通了,鸡蛋能更快地运出村子,鸡粪也能及时送到周边的果园和农田。”聂星星介绍,基地优先聘用方庙村村民,带动了90户314人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。

  方庙村 *** 支部 *** 程立明笑称这颗“星星”来到方庙村后,改变了乡村面貌,更拓宽了村民的致富路。聂星星盘活闲置资源,通过建设生态、种植、养殖、水产“四园区”,吸纳农户就业,以“四园区”的农产品为主体,积极发挥产业示范引领作用,形成了以“户均半亩经济林”为共同富裕方向的庭院经济模式,使村民实现户均增收1.5万元。

  方庙村村民瞿大曼说:“现在我们不用外出打工,在家门口就可以赚钱,既能照顾父母,也能多陪陪孩子。”如今的方庙村,不仅环境变美了,村民的腰包也鼓了起来,曾经的“空心村”变成了“产业村”。

  “特”:挖掘地域特色,打造“浠水鸡蛋”金字招牌

  “光有规模不够,还要有‘人无我有’的特色,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。”聂星星说,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需求的不断提升,鸡蛋市场竞争日趋激烈,必须通过特色化、高端化转型,提升产品附加值。

  浠水县首先从产品研发入手,联合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,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,研发特色蛋品。今年1月,以富含DHA和叶黄素为特色的两种功能蛋礼盒发售。

  在位于浠水县的湖北安时食品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里,鸡经过清洗、杀菌等工序后,被切成小块封入罐头内。该公司负责人介绍:“为了提升产品附加值,我们研发了葛根老鸡汤等产品,鸡从进入生产线到加工装车,只需1小时。”

  除了产品创新,浠水县也十分注重品牌建设。该县坚持“区域品牌+企业品牌”相结合的发展模式,一方面,加快推进“浠水鸡蛋”区域公共品牌建设,“浠水鸡蛋”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申请已被国家知识 *** 受理;另一方面,鼓励企业打造自主品牌,如“佳美鲜”等。此外,还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建立蛋鸡(预制菜)产业发展研究院,立项功能蛋和特色蛋等研发项目,为品牌建设提供科技支撑,并通过广泛宣传提升品牌影响力。目前,浠水市场主体已初步形成20余个自主品牌。品牌建设不仅提升了浠水鸡蛋的附加值,还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。

  “我们给每一枚鸡蛋都贴上了‘ *** ’,消费者扫描二维码就能溯源到养殖企业、生产日期、检测报告等信息,实现‘从农场到餐桌’的全程可追溯。”湖北安时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说。

  浠水县把蛋鸡产业作为“一县一品”进行打造,建设华中(浠水)蛋品交易中心,以供应链思维 *** 产业发展困局;锚定链主引领、农户上链和品牌打造三大难题,全力推动全产业链资源链接,推进延链补链、产业转型,并围绕加强“四个一”体系建设,全面提升“浠水鸡蛋”的品牌影响力。

  针对品牌价值短板,浠水县发布《浠水鸡蛋》等5项团体标准,涵盖养殖、检测、物流全流程;通过“蛋六条”政策奖补和3亿元产业基金,吸引大量外地鸡蛋进场交易;通过“品牌联盟+合作社”模式,156户养殖户实现质量可追溯,产品畅销全国。2024年,“浠水鸡蛋”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。

  “产”:构建产业集群,激活“三产融合”发展动能

  如果说“土”和“特”是蛋鸡产业的基础,那么“产”就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。关口镇“新农人4433”共同富裕创业示范园是2021年由聂星星投资建设的生态、养殖、种植、水产四园一体的现代化示范园。该园区集生产加工、综合销售、文旅康养、产才科研于一体,以三产融合为方向,实现了群众增收、村集体经济壮大、市场主体营利的三方共赢。

  华中(浠水)蛋品交易中心每天车水马龙,来自全国各地的经销商在这里忙着验货、装车。该中心由浠水县投资2.1亿元建成,是目前全国唯一的专业蛋品交易市场,建有蛋品交易、冷链仓储、质量检测、电商直播运营等“一主两副六中心”,吸引了众多蛋鸡相关企业入驻。该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:“交易中心不仅是销售平台,还为养殖户提供技术指导、市场信息、金融服务等,帮助他们降低风险、提高收益。”

湖北浠水蛋鸡产业里的“土”“特”“产”致富经-第3张图片-

聂星星(右一)及其团队通过直播销售农产品

  从事蛋鸡养殖10多年的养殖户程桂明说:“我跟身边养蛋鸡的朋友一起入驻了华中(浠水)蛋品交易中心,以前要自己找车来拖鸡蛋,现在在 *** 上一点就可以买卖了。”2024年,浠水蛋鸡全产业链日趋完善,综合效益达百亿元。

  浠水县蛋鸡产业协会 *** 方毕军介绍,为了支持产业发展,浠水县 *** 投资近1000万元, *** 《关于支持蛋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》,设立3亿元蛋鸡产业发展基金,扶持企业做大做强。

  在延伸产业链的同时,浠水县还积极推动三产融合,让蛋鸡产业与种植业、旅游业、电商产业深度融合。聂星星的产业基地就是三产融合的典型 *** ,基地不仅养殖蛋鸡,还种植了葛根、茶叶、水果等,利用鸡粪作为有机肥,实现了种养循环。同时,基地还建设了农产品加工车间和电商直播间,将新鲜鸡蛋、葛根粉、茶叶等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出去。“通过在直播平台上宣传推广,浠水农产品线上月销售额达到近千万元。”聂星星说,“我们还新建了1.3万平方米的预制菜加工厂,目前厂房主体工程已完工。下一步,我们计划建设民宿和垂钓园,发展乡村旅游,让来这里的游客品尝到特色农产品。”

  浠水县委 *** 、宣传部部长秦孟表示,浠水蛋鸡产业已形成包含养殖、加工、销售等环节的全产业链闭环,年产值突破百亿元,具备向标准化、品牌化升级的坚实基础。

记者手记

  夕阳西下,方庙村的蛋鸡 *** 里,最后一批鸡蛋被装上冷链车,运往远方。车窗外,水稻随风摇曳,勾勒出一幅“产业兴、乡村美、农民富”的美好画卷。

  记者在浠水县进行走访时,“土”“特”“产”3个字被反复提及,在不同场景下有着鲜活的注解。在方庙村的板栗林里,“土”不是落后的代名词,是立足生态优势、盘活闲置荒地的智慧;在蛋鸡(预制菜)产业发展研究院中,浠水县立项功能蛋和特色蛋等研发项目,为品牌建设提供科技支撑;在华中(浠水)蛋品交易中心里,浠水县组建专业物流服务平台,整合物流资源,降低物流成本,提升蛋品统一物流运输的规模效应,为鸡蛋电商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。在浠水,蛋鸡产业正朝着标准化、品牌化、现代化的方向,稳稳地“走”向更远的未来。这枚小小的鸡蛋,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精彩答卷。

 


标签: 致富经 浠水 蛋鸡 湖北 产业

上一篇“张杂谷25号”创坝上地区谷子产量新高

下一篇当前分类已是最新一篇

抱歉,评论功能暂时关闭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