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夏陵,一个王朝的背影 - 特色文旅 -

西夏陵,一个王朝的背影

转载 特色文旅 1

 

来源:中国旅游报 作者:江东瘦月

盛夏时节,从南京开往银川的飞机一降落,我便从南宋建康府“穿越”到西夏王朝兴庆府地界。

 

此番西北行,我有心备些功课。在《宋史》《辽史》这些大树躯干上,摘得几张《夏国传》《西夏外纪》的宽大叶子,细心琢磨。华夏历史上下五 *** ,有着近200年历史的西夏王朝被“晾”在大西北的黄土地上“阴干”,以致被不少人遗忘了。所幸前不久,“西夏陵”被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,狠狠地露了一回脸,像模像样地出了一回镜。一 *** 陵墓遗址群完整保存至今,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见证。

 

西夏陵,一个王朝的背影-第1张图片-

踏上通往西夏陵的宽阔道路,我开启探寻历史之旅,也是感悟文明之旅。墓 *** 布局气势恢宏,陵园建筑极具特色,石刻碑文虽然遭遇日晒雨淋,依旧默默诉说着西夏王朝曾经的辉煌璀璨。

 

西夏陵的设计理念、空间布局和建筑形制以唐宋陵寝为蓝本,又融入了 *** 文化及 *** 项丧葬习俗。面向九曲黄河,有莽莽贺兰山做挡风的屏障,9座帝陵、271处陪葬墓错落有致。每座帝陵由阙台、神墙、碑亭、角楼、月城、内城、献殿、灵台等组成,神道、陵城轴线对称,布局工整。

 

“三分天下居其一,雄踞西北两百年。”自夏商西周以降,历史长焦距的镜头里, *** 项族的出镜率并不算低。尤其是在少数民族阵容里,排名那是相当靠前。

 

西夏王朝曾与宋、辽、金并立比肩,一度 *** 风云,把河西走廊稳稳掌控。大西北的沃土上使劲开着的花朵,在历史的枝头盛开近200年,凋谢了,落花坠入黄土。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历史舞台上,几代拓跋氏后裔一直唱着大戏,演着主角。是呀,再热闹的大戏终有谢幕之时,再亮的嗓门终有累得发不出声的时候。那就歇歇吧!

 

实心八角密檐塔,高七层。历经风侵雨蚀,木结构早已荡然无存,唯留下夯土巍巍。炒熟黄土、砂砾、石灰、防虫材料,加糯米汤汁混合搅拌,密实均匀,夯层分明。这科学配比,使得数百年来坟头从不长草,从不落鸟。陵台上有箭镞遗存的凹洞,有烟火 *** 的痕迹。历史的瘢疤留存着,远比用“创可贴”敷上的意义要大得多。

 

有时候,血 *** 的英雄、彪悍的 *** 、显赫一时的王朝,居然不及没有生命体征的一件手工制品质感、具象。这是我在西夏陵博物馆时的感慨。石器、铜器、瓷器琳琅满目,历经岁月浸润,呈现温润包浆之美。陈列着的碑文、专著、佛经、壁画、泥塑、竹雕、玉器、银饰、钱币、印玺,涉及彼时的 *** 、军事、 *** 、文化等领域,无不洋溢着西夏王朝的时代气息。国宝鎏金铜牛、人首鸟身迦陵频伽等物件,进一步凸显了西夏在丝绸之路上的枢纽地位。

 

青铜器冶炼、铸造之初,色彩当是金灿灿的。时日久了,我辈现在看到的只能是有些锈蚀了的青灰色。这倒也无妨,看起来更为古朴、深邃。贵重的器皿可以修旧如旧,而那个西夏王朝,即使手艺再好的锔锅匠,也是无法补缀齐整了。

 

“东尽黄河,西界玉门,南接萧关,北控大漠。”数十万南征北战的西夏精锐之师早已灰飞烟灭。李元昊苦心经营的大夏 *** 丢了,不能再端坐兴庆府,自称“兀卒”发号施令了。还好,输了棋,棋盘还在,那5000多个西夏文字还是紧紧攥在夏景宗的掌心里。不用放大镜,这里遗存的西夏文字、 *** 项文化,还是极有辨识度的。

 

西夏陵,是一个王朝的背影;西夏文字,是打开这一王朝历史与文化的钥匙。那些生僻、冷峻的方块字方正规整,结体均匀,斜笔繁复,笔顺一如麻花一般拧着、绞着。平心而论,在少数民族文化里头, *** 项文化的底蕴还是相当厚实的。

 

在景区门口,我让当地艺人刻了一方西夏文字的贺兰石印章。一小块大西北的石头,镌刻上几近失传的文字,随身携带,留存念想。诞生于刀光剑影里的文字,用钢刀刻琢下来,越发彰显凌厉笔力、凛凛威风……

 

火烧云由粉色变红,夕阳西下。我忆西夏。再回首打量一眼西夏陵,我悄无声息地往回走。“西夏王陵千古谜,承天大寺 *** 塔……”《宁夏数花》曲调温婉,旋律优美,音韵绵长,翻过了岭,越过了山,直震得山头回音绕三道,西干渠潮落潮又起。有悲鸣的胡笳或绵长的羌笛响起,如此背景音乐铺垫着,与粉霞般的余晖甚是合辙押韵。

 


标签: 王朝 西夏 背影 一个

上一篇文旅融合助力荔枝产业华丽转身

下一篇当前分类已是最新一篇

抱歉,评论功能暂时关闭!